鸦片战争中为什么80万清军无法打败7000英军?

很多人不理解鸦片战争是发生在中国国土上的战争,英军劳师袭远,大清国本土作战,又是反侵略作战。为什么会被7000英军按在地上摩擦呢?

这是因为很多人读这段历史的时候忽略了以下三个事实:

现代国家和封建王朝是两回事;

公民社会和奴隶社会是两回事;

组织和组织力是两回事。

很多人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大清国武器不如英国侵略军这是事实,清朝在鸦片战争中处于兵器上的劣势。可是,也有许多人又不约而同地指出:清朝在鸦片战争中处于兵力上的优势。就算踩也把英国人踩死了。怎么会失败呢?很遗憾就简单的数字来看,这是事实。

当时清朝有八旗兵约20万,绿营兵约60万,总兵力达80万。这是当时世界上一支最庞大的常备军。

英国的兵力要小得多,正规军约14万,加上担负内卫任务的 国民军6万,总兵力仅20万。与清军相比,大约是1 :4。中英两国远隔万里,英军自然不能全数派往中国。鸦片战争初期,英国远征军的总兵力,以海陆军合并计算,大约是7000人。

但是满清的军队分散在全国各地。

清朝是靠武力镇压而建立起来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权,军队是其支柱。但是,当时清朝没有警察,高度中央集权也不准建立地方性的内卫部队;维持社会治安,保持政治秩序就成了清军最重要最大量的日常任务。

从外部环境来看,尽管清朝数次在边疆地区用兵,康熙年间还在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作战,但在“四夷宾服”之后,清军并无强大的固定的敌手。颠覆清朝的力量在内而不在外。这些决定了清军的基本职责是防民为主,内卫为主的性质。

而且八旗军队也负责监视绿营军队,以防后者有贰心。这在军队武器装备上体现的最为明显。按理说一个国家最好的武器当然首先给边境的边防军的。但是满清并非如此。

其实鸦片战争期间大清国军队是有枪的。也就是所谓的鸟枪,这是绿营兵的主要装备之一。但是据清官方文献及现今存有的实物,清军的鸟枪是大有差别的。其最优良者为御用枪,当时已有了燧发枪;其次是京营八旗所用之枪;再次是驻防八旗所用之枪;

最次是绿营所用之枪(火炮配置也是如此)。清朝统治者的这种鸟枪质量梯次配备,自是出于以京营巩固根本、以驻防监视绿营的考虑。但是,这种为确保满洲贵族统治而采用的方式,却使得清军的主力——绿营在鸦片战争中以清朝最次的装备来应敌。

你要站在合法中国政权的立场上,满清是本土作战,保家卫国,八十万军队被七千英国远征军吊打,简直是奇耻大辱。

但是历史的真相并非如你所想,如果换个角度站在满清殖民统治者的视角去看,满清就是一边防备四亿人口的汉人,一边和7000远征军的大英帝国周旋。因为80万清军里面愿意卖命的只有不到20万八旗。

对六十万汉军绿营和四万万汉民而言,大清是你八旗老爷的大清,和我们有啥关系。你平时没有少欺负我,来了一个洋人只是换一个人欺负我,我凭啥为你卖命?

对清朝大酋长而言,真正可怕的不是洋人,是四万万汉人,如果和洋人认真打,那么必定会动员起汉人的力量,如果汉人一旦觉醒,那么势必掀翻大酋长的龙椅,这万万使不得,所以只能用少得可怜的旗人,一边用汉人一边小心翼翼地防止汉人造反,大酋长心里苦啊

洋人打过来都是八旗在拼命,汉人摸鱼,汉人想法很简单,八旗是老爷,大清是八旗老爷的天下,咱拼命干什么?八旗老爷想法也一样要是洋人把大清打垮了,咱的铁杆庄稼咋办?

鸦片战争时,英国海军和清廷水师在镇江交战,岸边聚集了大批中国百姓围观,当清军舰船被击沉时,岸上百姓反而发出喝采声,英军登陆后,百姓们还争相将食物和淡水卖给英军。英军指挥官百思不得其解地问其翻译,翻译答:“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这这些民众为何觉悟这么低呢?

我之所以重点说这次战役,这是因为这次战役是大清八旗唯一拿得出手的。1842年6月14日,万余英军登陆镇江,发起全面进攻。镇江之战可以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毙伤英军185人,守城的八旗将士有三千多人,几乎全部为国捐躯。城破后,镇江守军指挥官海龄自焚。接到镇江失陷的报告后。道光帝深受感动,说道:“我满洲将士,值得我怜。”就连英军总司令也在日记中表示,“这位将军值得拥有更加崇高、更加美好的命运。”

1842年六月,道光皇帝嘉奖海龄为国捐躯的上谕刚刚发出,紧接着又发了一道上谕,称有言官告发海龄为查拿所谓汉人奸细,误杀良民无数,要求江苏官员彻查。

据说,当时海龄以查拿汉人奸细为由肆意杀害城中汉人,镇江人心不服,围住海龄索要说法,海龄竟然纵兵开炮轰击,致使城中大乱,英军趁机大举攻城,镇江这才失陷。

隔代论史的《剑桥晚清史》也曾提到海大人的滥杀良民:

“最糟糕的是镇江的一位将军,他确信,在英国人从前面进攻时,该城的汉奸一定会从后面袭击满洲人。于是他命令一看见形迹可疑的人就抓起来,此后他的居民一看到满洲士兵走近时就惊恐地逃走。显然有些士兵一见有逃跑者就把他们杀死,用他们的尸体去领赏。”

海大人为何要滥杀良民呢?

当时的清军普遍流传这么一个说法,鸦片战争中的清军之所以屡战屡败,全因汉人奸细作祟,虎门之战如此,定海之战是如此,吴淞之战更是如此。

这种说法一听就知是无稽之谈,鸦片战争中确有民众助敌为虐,但要说有多大的作用却也未必。清军之所以屡战屡败,归根到底还是武器与兵制的差距。

然而,我们的海大人却对这一说法深信不疑。海大人是满人,统帅的3000多人也都是八旗兵,这些高高在上的旗人老爷天生就对汉人充满了轻蔑与仇视,听到汉人奸细助敌的说法便更是怒不可遏,英军还未逼近,他们倒先在镇江城中屠掠无辜汉人了。在城内的都是好好搬砖好好做生意的良民,英国侵略军来了,你居然先向无辜的市民举起屠刀。你算哪门子保家卫国?

难怪打仗的时候百姓作壁上观还叫好。小时候读鲁迅后来读历史书,常会感觉到晚清民众真的麻木,其实这是谁的过错呢?

——国之视民如草芥,则民视国如寇仇。

给TA赞助
共{{data.count}}人
人已赞助
学习文苑

走近红色家书

2024-11-26 16:01:11

学习文苑

鸦片战争,清军八十万军队干不过2万英军,战争失败的原因笑掉牙

2024-12-18 10:57:3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