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大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四条经验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超越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旗帜,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抗战形势变化和革命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阶级立场、勇于自我牺牲的党政军革命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以下简…... support- 27
-
在抗大一分校的日子里(朱月华)
我是1942年5月,部队精兵简政时到抗大一分校学习的,到1944年4月毕业。我调到抗大前,当时虽然在部队当了半年排长,但年龄刚满20岁,缺乏带兵经验。调到抗大学习,真是机会难得。学员从各个部队而来,不分文化高低、年龄大小混合编班,随到随编,我被编入二大队三队。一般10人一班,学习、训练、吃饭、睡觉都在一起。当时二大队编四个中队,一、三队为军事队,二、四队为政治队。学员到齐…... support- 11
-
抗大九年 走出7元帅10大将
1937年,抗日军政大学校门 80年前的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就在这一年初,“西北抗日红军大学”正式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这所在战火中建立并成长起来的学校,被誉为“烽火熔炉”和“将星摇篮”。 罗瑞卿是抗大教育长 1936年5月,毛主席提出要建立一个像黄埔军校一样,可以在革命中起重要作用的学校——红军大学(抗大前身),而在学校的教育长人选问题上,毛泽东特意提名罗瑞卿。“…... support- 19
-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史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 其前身是“西北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初改为此名。1940年11月4日抗大总校进驻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浆水一带,校部就设在前南峪村。1943年起,校长徐向前,兼任中央处理委员会主任、抗大总学习委员会书记。毛泽东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他为抗大规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 support- 25
-
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毛泽东为何这样评价?
抗日战争时期,一批音乐工作者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理念、人民群众的团结呼声、沙场战士们的英雄气概,谱写成一首首感人肺腑、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曲目,形成了独特鲜明的抗战歌曲,为我们留存了许多珍贵的红色记忆。抗战歌曲是红色文化的重要体现,它“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是夺取抗战胜利的强有力武器。毛泽东曾评价道,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 抗战歌曲控诉了日寇侵华暴行,唱出了中华儿女悲愤交加…... support- 21
-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成立及发展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是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最早创办的一所专门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学校(简称抗大)。抗日战争时期,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最高军事学府。 抗大的前身是1931年11月中共中央在江西瑞金创办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由原闽粤赣边的彭杨红军学校第三分校、红一方面军教导总队合编而成)。1932春,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简称红校)。1933年10月,中革军委下令分编红军学校,以高级…... support- 10
-
抗大一分校到山东后的教学和管理(编著/郑德厚)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一分校(简称“抗大一分校”),创建于1938年12月25日,抗日战争时期在山西、山东敌后办学7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培养了2.4万余名干部。抗日战争胜利后,奉命北渡渤海湾,进军东北,归属总校建制。 一、挺进山东敌后办学 (一)挺进山东 1.做好长途行军的各项准备工作 为了培养干部,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巩固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1939年11月,中央军委命令抗大一分校,到山东…... -
抗大一分校在山东抗日根据地(下篇)
主要战斗与大青山突围 1.主要战斗 山东抗日根据地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敌我斗争尖锐紧张,战斗激烈频繁,学校全体同志“在战斗中学习,在学习中战斗”,经受着新的斗争考验。学校采取了教学编组与军事编组相结合的措施,学员大队在战时担负战斗团的职能,中队、区队分别担负战斗连、排职能。这种编组更便于实施灵活指挥,遂行战斗任务。 学校到山东后,训练对象是部队基层军政干部。这些学员多数参加过战斗,有一定的…... -
抗大一分校在山东抗日根据地(上篇)
挺进山东抗日根据地 1939年11月上旬,八路军总部下达了中央军委关于抗大一分校东迁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命令。经过短暂的准备,11月中旬,学校从太南驻地神郊出发,经冀南、鲁西,横穿平汉、津浦铁路,历时40余天,行程3000余里,于1940年1月5日,到达山东抗日根据地沂南县孙祖一带,翻开了一分校战斗历程新的一页。 1.到战略要地——山东抗日根据地办学 为了培养干部,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巩固发展山东…... support- 15
-
节录《抗战女性档案》: 抗大一分校到山东
一、阮若珊初现舞台受关注 阮若珊穿着一身土布衣衫来到故县村时,抗大文化娱乐团刚成立不久。阮若珊从未想过她与文艺部门会有什么瓜葛,她从小学到高中都是最优秀的学生,她注定是要读书的。 阮若珊被分到抗大女生队接受军事训练。这个从北平来的女学生,这个从小穿着花旗袍,在诗书琴画的环境中长大的女孩,来到新的环境里,听到最多的召唤是“同志”!那时她满耳听到的两句歌词是这样唱的:“我们骄傲的称呼是同志,它比一…... support- 54
-
抗大校长把我送进文工团
傅泉同志与“小调诞生地”的老房东合影 2009年4月30日 时年84岁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了,六十年对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文工团。我是1940年3月3号进的文工团,3月8号庆祝三八妇女节,学三八妇女歌,这是我进文工团学的第一首歌。我们文工团一共三十多个人,来自北京、上海、香港、武汉,还有东北流亡的学生。他们冒着风险来到延安抗大,学军事、学政治,以后他们又跟着抗大到敌人后方,晋东南、太行山,…... -
傅泉同志回忆在抗大一分校的战斗岁月
傅泉同志作为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于1940年1月来到沂蒙山区,其团驻地曾在费县白石屋,与30多名团员见证了战友阮若珊、李林在此创作了《沂蒙山小调》,阮若珊还是傅泉的入党介绍人。◇13岁参加八路军 1937年,我12岁时,跟着我爸爸到陕北做瓦盆的生意。这个时候老红军就到了陕北了。在陕西的旬邑县,八路军成立了一个陕北公学。1938年6月份我在陕北公学参加了八路军。在这个学校里主要是学抗日的道理。日本…... -
抗大学员名单(部分)
红大一期部分学员名单(1936.6-1936.12) 林彪、罗瑞卿、罗荣桓、谭政、彭雪枫、黄永胜、周士第、、罗保连、周建屏、陈光、杨成武、刘亚楼、张爱萍、王平、苏振华、陈士榘、赵尔陆、杨立三、谭冠三、莫文骅、郭述申、耿飚、张纯清、贺晋年、符竹廷、刘惠农、宋裕和、彭加伦、边章伍、张树才、张经武、吴富善、萧文玖、童小鹏、贾立夫、邓富连(邓飞)、张达志、杜理卿(许建国)、武亭(朝鲜)、洪水(越南…... support- 155
-
学习战斗在抗大一分校
作者:李志 来源:大众日报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回顾过去,我永远不能忘记的就是对我母校——抗大一分校的思念。 我于1944年2月调抗大一分校青年队学习。在抗大学习的最大收获就是,我由一个只知道坚决抗日的青年,升华成一个要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战士。 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决定,1936年6月在延安创建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改称…... support- 13
-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办学8期培养10万军政干部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内,悬挂着一张1937年1月21日发布的招生广告照片,它来自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最高军事学府——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广告中,最显眼的,是这所学校的办学宗旨——训练抗日救国军政领导人才。 1935年11月,面对日趋严峻的抗日形势和民族革命战争的新任务,中央将原中央红军干部团和陕甘宁晋红军军政学校合并,在瓦窑堡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不久后,这所学校改称西…... support- 12
-
在敌后办学的抗大一分校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一分校,从延安总校分出,创建于1938年冬,在敌后办学历时7年多,经过两次挺进敌后的长途“东迁”,行程5000多里,从延安到晋东南,后到山东。抗日战争胜利后,奉命北渡渤海湾,进军东北,归属总校建制。 1938年9月,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战略相持阶段全党的方针、任务。会上,毛泽东《论新阶段》政治报告和会议总结,强调把党的主要工作放在战区和敌后…... support- 12
-
抗大第二分校——在敌后反“扫荡”中茁壮成长
■钱 锋 张晓龙 徐贵宝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为适应敌后游击战争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改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以下简称“抗大”)的建制,把抗大分散到敌后办学,以便冲破日、伪、顽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培养大批干部就近带领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扩大和巩固更多的抗日根据地。1938年12月初,中央军委决定以抗大第7大队和第1大队第1支队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 support- 13
-
学习战斗在抗大一分校
我于1944年2月调抗大一分校青年队学习。在抗大学习的最大收获就是,我由一个只知道坚决抗日的青年,升华成一个要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战士。 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决定,1936年6月在延安创建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对抗大的建立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毛主席亲自兼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亲自为抗大制订…... support- 15
-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抗大大事记(1942年)
【1942年】 1月1日 总校在浆水镇举行庆祝新年大会,何长工教育长到会并讲话。会后进行球类比赛、游艺及群众武术表演,晚上文艺团体表演精彩节目。 1月3日 总校在浆水镇举行足球、篮球、排球比赛及秧歌舞表演。晚饭后举行庆祝新年晚会,何长工教育长、张际春主任到会并发表讲话。张际春主任指出:庆祝新年应有两方面意义,一方面要准备胜利结束七期工作,一方面是准备八期的工作。 …... -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抗大大事记(1941年)
【1941年】 1月5~7日总校在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总校政治部驻地)召开第六期政治工作总结会,张际春主任作报告,报告共分三个部分:一、一年来政治工作的任务和客观的环境;二、一年来政治工作的检讨;三、今后政治工作的任务。 1月9~12日总校在邢台县南峪村(总校校部驻地)召开第六期教育工作总结会,区队长、文书以上干部到会,会议期间全校进行背粮背柴及修路等义务劳动。 1月初总校派出的山…... -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抗大大事记(1940年)
【1940年】 1月1日总校(第五期)和第二分校(第二期)在陈庄联合举行毕业典礼,欢送13个连队的毕业学员到晋察冀和第一二O师部队工作。 1月5日第一分校师生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山东省沂南县孙祖乡,归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及山东纵队领导和指挥,为山东抗日根据地培养干部。 1月27日毛泽东、王稼祥、滕代远致电聂荣臻等,指出:抗大以培养八路军及其游击队之军政干部为目的,将来学生之来源以八路军战…... -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抗大大事记(1939年)
【1939年】 1月11日毛泽东、王稼祥、滕代远电示陈士榘:抗大第一分校学生约3000人完全无武装,又未经过训练,每日行动最多能在五六十里以内,如无严密掩护,危险将不堪设想。掩护抗大过晋,通过同蒲铁路封锁线的责任,党与军委完全委付给你们。 1 月13日总校成立由罗瑞卿、许光达、张际春、欧阳毅、李志民、李逸民、谢翰文、周文龙、蒋耀德等9人组成的抗大检查工作委员会。各大队、学员队也先后成立…... support- 12
-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抗大大事记(1938年)
【1938年】 1月6日副校长罗瑞卿等致电八路军各师首长:抗大为纪念淞沪抗战六周年,决定举行全校抗战运动大会与展览会,请前线赐予奖品及缴获的战利品。 1月14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致电林彪、贺龙、萧克、关向应、刘伯承、徐向前、张浩:抗大第三期于2月底毕业﹐第四期继续开办,前方部队送学生200人,其中140人学连长,60人学营长;其中一一五师送学连长者35人,学营长者17人;-一二O师送…... -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抗大大事记(1937年)
【1937年】 1月19日中央军委主席团致电彭德怀、任弼时并左权、聂荣臻、徐向前、程子华等:“抗日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校址设延安。现有七个队,共500 人,红一、五军团学生到校后,即正式开学典礼。并调陈赓、杨得志、萧华、李天佑来校学习。 同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博古、彭德怀、任弼时:望在西安、三原及其他红军驻地,公开或半公开招收一批抗日学生。数目从数十人至数百人…... support- 13
-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抗大大事记(1936年)
【1936年】 5月8日 中共中央在陕北延长县交口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出席会议,作了《目前形势与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提出办一所红军大学来培养大批干部,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会议经过讨论,同意毛泽东的报告,决定在瓦窑堡创办抗日红军大学。 5月14~15日 毛泽东在陕北延川县大相寺召开的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上,要求各部队党委必须把选送干部到抗日红军大…... -
赓续“抗大”基因 红色教育在沂蒙老区绽放
来源:山东教育新闻网作者:孙悦琛 在临沂大学校园内,有一处特殊的景观园——“溯园”。园内复原了这所大学80余年的红色办学历史,从岸堤干校到抗大一分校,再到滨海公学,每当走进这里,总能使人身临其境、潜移默化地感受到那段峥嵘的革命岁月里,抗大基因与沂蒙精神的共生共荣。 临沂大学“溯园”内“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红色雕塑 岸堤干校——培养沂蒙抗战干部的摇篮 一手拿枪,一手拿笔,抓武装斗争的同时,做好革…... -
抗大一分校文艺工作团(综述/郑德厚)
抗大一分校文艺工作团,在敌后血与火的战斗中,同生死,共患难,为学校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为戏剧运动在农村的普及,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一、活跃在太行山 1939年3月,学校根据抗战形势和工作的需要,决定成立文化娱乐工作团。4月,在屯留县故县镇的一个农民家里召开了成立大会,校长何长工、副校长周纯全、政治部主任黄欧东到会并讲话。会上,宣布了临时负责人名单:总负责人汤…... -
抗大一分校挺进东北和校史研究(编著/郑德厚)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一分校(简称“抗大一分校”),创建于1938年12月25日,抗日战争时期在山西、山东敌后办学7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培养了2.4万余名干部。抗日战争胜利后,奉命北渡渤海湾,进军东北,归属总校建制。 (一)城市青年队的开办 1944年6月15日,第七期开学,学员共654名。该期经过一年多的军政训练,于1945年5月上旬在鲁中地区浦江一带毕业离校。不久,学校受领了开办城市青…... support- 10
幸运之星正在降临...
点击领取今天的签到奖励!
恭喜!您今天获得了{{mission.data.mission.credit}}积分
我的优惠劵
-
L优惠劵使用时效:无法使用使用时效:
之前
使用时效:永久有效优惠劵ID:×
没有优惠劵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