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将老师这个角色去中心化了。
学不同的东西,可以找不同的老师;即便是相同的东西,也可以找多位老师,你都可以“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挑他最厉害的部分去学。不就是多买几本书嘛。
话是这么说,可阅读并不容易,尤其是通过阅读习得新技能的过程。
它就像探索迷宫一般,前路并非一马平川,弯弯绕绕且充斥着太多似是而非的假象;复杂的信息犹如一张交错缠绕的大网,剪不断理还乱;而且有无数的未知,就像一个个堵点横亘在我们面前,难以跨越。
但,正是因为遇到了那些难以理解的,难以寻找线索的,难以建立逻辑关系的,暂时看不到网络全貌的障碍,才促成了新知识的获取。
而且,阅读无非是摄入、消化内容,进而丰富自己的过程。犹如给大脑投喂食物。
读进第一句话时,任务只有一个,“这句话在说什么?”;
读进第二句话时,任务就多了一个:不仅要搞清楚第二句的意思,还要搞清楚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的关系。
前句和后句之间的关系,大抵上分两种:
1、前句被后句支持。
后句无非从这三个角度去解释M1。what(举例、阐述);why(因果、比较、分类、目的);how(方式、手段、步骤)。
2、前句与后句共同支持另一个句子。这时它们之间的关系大致就是:并列、递进、转折。
如果,前句、后句、两者间的关系都已明了,那么意味着真正的“阅读理解”就已经全部完成。
同理,段落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那么,从阅读的视角看,
写作无非是筛选词语,再用语法组词成句,准确传达意思;并将句子之间的关系说明白;要求再高一点,不过是让表达更加通俗易懂,甚至妙趣横生,进而更有效地传递感知罢了。
首先,用词得足够准确。
内容由段落组成,段落由句子组成,而句子由词语组成;内容最基础的元素便是词语。
而最为常见的词语无非4种: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
名词和动词,表示感知的对象;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表示对感知对象的感知。比如,璀璨的宝石。宝石是名词,是感知的对象;璀璨则是形容词,表示对宝石的感知。
副词用来修饰动词,表示对感知到的动作的感知。比如,飞快地奔跑。奔跑是感知到的动作;“飞快地”则是副词,表示对奔跑这个动作的感知。
不管内容想传递何种感知,基本就是由这4类词语构建而成;犹如房子虽形态各异,但都是由砖头砌成的。词语的选择,以及搭配,直接决定了内容的质量。
而且,词语并非只有一种意思,随着语境的不同,含义有所变化。
好句是有的,好词是没有的。因为一个词就像一枚钱币,钱多多益善,词汇的积累也是多多益善。离开了语境,字典里的每一个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作者把一个词用在上下文中,用得恰当它就是好的,用得不恰当就是不好的了。
例,“他妈的”用于骂人,当然是不好的,然而汪曾祺用在下面一段里,却让人读了又读,赞叹不已: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教人受不了,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他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更重要的是,语法须足够娴熟。
用语法组织词语,形成完整的句子,传递具体的感知。
比如:同样十个字,不同的组合则意境迥然不同:序列一:穷坐,起行,到处看时,水云。序列二:坐,起,行,云,穷时到处看水。序列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所谓点石成金,关键在于对词句的恰当运用,用词如用兵。
其次,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捋得足够明白。
句子犹如一颗颗珍珠,通过逻辑线将句子串成项链。
思维是网状的,语法是树状的,而表达却是线性的,必然得先说一个,再说另一个,它们两两之间形成的逻辑关系,往往是从属或同属。
从属:被支持。
后句往往可能从这三个角度去解释前句。what(举例、阐述);why(因果、比较、分类、目的);how(方式、手段、步骤)。
同属:同支持。
同属于某个事物的特征,无非是并列、递进、转折。
并列,就是花团锦簇,丰富具体;尽可能多地罗列。
递进,则是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深挖事物的本质。
转折,却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呈现意外的视角。
比如,:钱不仅是钱的存储,可以是价值的存储,亦可以是价格的体现,还可以是选择的存储、自由的存储,甚至是万物的存储。但钱并不是万能的,它买不来健康,更买不来友谊。这其中就有并列、递进、以及转折的应用。
甚至,还得考虑受众的理解能力,筛选贴切的案例、类比、故事、金句,将感知顺畅传递。
传播中有一个铁律,想要一个观念得以传播,甚至走红,必须使之视觉化。否则,即便场面热闹,甚至声震屋瓦,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
视觉化的形式五花八门,一个词、一张图、一个金句、一个案例、一个公式,甚至一个类比,都可以是视觉化的载体。
比如,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也要非常好。将其视觉化,优秀的木匠不会用劣质木板去做柜子的背板,即使没人会看到。
又如,极致需用对地方才有价值。将其视觉化,极致犹如一枚尖锐的钉子,我们铆足了劲敲钉子时,要小心钉错了地方;把钉子往哪钉,决定了“极致”的价值。
再如,外表在社交中的重要性。将其视觉化,先敬罗衣后敬人,先敬皮囊后敬魂。
意思当然很重要。可是,在传递意思时,相对来看,“视觉化”好像更重要。同样的意思:“视觉化”不准确,人就可能会理解错;“视觉化”不精彩,人就可能听不进去;如果“视觉化”可以达到令人震惊的程度,就可以让读者永生不忘。来源:知识厨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