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史学名词概念解释

“殖民”、“殖民地”、“半殖民地”、“殖民主义”

殖民:原指强国向它征服的地区移民。在资本主义时期,指资本主义国家把经济政治形势扩张到不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掠夺和奴役当地人民。(页1683)

殖民地:原指一个国家在国外侵占并大批移民居住的地区。在资本主义时期,指被资本主义国家剥夺了政治、经济的独立权力,并受它管辖的地区或国家。(页1683)

半殖民地:指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或地区。(页38)

殖民主义:资本主义强国对力量弱小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压迫、统治、奴役和剥削的政策,殖民主义主要表现为海外移民、海盗式抢劫、奴隶贩卖、资本输出、商品倾销、原料掠夺等。(页168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资本:①掌握在资本家手里的生产资料和用来雇佣工人的货币。资本家通过资本来剥削工人,取得剩余价值;②经营工商业的本钱;③比喻牟取利益的凭借。

资本家:占有资本,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而获取剩余价值的人。

资本主义: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用以剥削雇佣劳动、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就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

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获取剩余价值的阶级。

资产阶级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社会制度的革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结果是国家政权由封建地主阶级手中转到资产阶级手中,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页1732。

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手工作坊中的师徒关系转变为雇佣关系,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形式之一。……作坊主丧失了独立的生产者身份,连同其帮工和学徒成了商人或高利贷者的雇佣工人,商人和高利贷者则成为工业资本家,这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另一种形式。(页140)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因此,资本积累就是依靠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实现的,没有剩余价值,就不可能有资本积累。(页162—163)

资本原始积累: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因此,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在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开始于15世纪后30年,经过16世纪的高潮,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才告结束。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个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财富。(页14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

“资本积累”和“资本原始积累”的不同:

(1)“资本原始积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

(2)“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是野蛮的暴力(黑奴贸易),“资本积累”的主要手段是经济剥削;

(3)“资本原始积累”暴力(价格革命);

(4)“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前提和起点。“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

(5)“资本原始积累”对小生产者或殖民地的掠夺,“资本积累”是用剩余价值转化而来。

“邦联”、“联邦”、“邦联制”、“联邦制”

邦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达到某些共同的目的而组成的联合体。邦联的成员国仍保留完全的独立主权,只是在军事、外交等方面采取某些联合行动。(页39)

联邦:由若干具有国家性质的行政区域(有国、邦、州等不同名称)联合而成的统一国家,各行政区域有自己的宪法、立法机关和政府,联邦也有统一的宪法、立法机关和政府。国家交往以联邦政府为主体。(页810—8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邦联制:美国历史上的邦联,首要目的是共同防御,其次才是共同发展。作为国家之间的联盟,邦联实际上是指挥加盟成员采取共同行动、协调彼此关系的政府间组织。它们的组织形式一般都很简单,最重要的机构通常是一个由各成员邦代表组成的议会,没有行政和司法部门。邦联在对外方面也没有完整的权力,加盟成员握有军事实力,外交上的独立性很强。这是一种以主权邦政府为管理对象的“政府”,其权力是脆弱的,也是有限的。(页122)

联邦制:联邦制是一种多中心的复合共和制:(1)是关于自治、非集权、多样性的宪制安排。制定一部有严格修改程序的宪法,在全国政府于各构成单位(州、省、邦)之间分割国家权力;各构成单位人民有自治权。(2)各构成单位议会议员、政府首长,由当地人民选举产生。(3)绝大多数联邦国家的构成单位都有自己的宪法,规定自己的政府组织形式。(4)联邦议会一般实行两院制,其中一院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另一院由构成各单位选举或任命的代表组成。(5)当联邦与各构成单位发生权力冲突时,由独立的司法机关—联邦最高法院或宪法法院依据宪法裁决。(6)全国政府与构成单位并不是核心与边缘、上级与下级的关系,而是具有不同权力和只能范围的政府之间的关系。它们彼此独立,权力都有限制。各构成单位也是国家主权的组成部分,它们与联邦在不同范围内分别行使统治权。(页125)

——朱汉国,马世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工场:手工业者集合在一起生产的场所。

工厂:直接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单位,通常包括不同的车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页447。

“工场”与“工厂”的不同:

“工场”以手工劳动为主,以分散的家庭生产为组织形式;“工厂”使用机器大生产,集中生产,分工细致。

——安立艳:《高中教材·考试知识·资源库·历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页146。

手工工场和机器生产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生产形式,都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范畴;

不同点:手工工场生产仍以手工技术和手工劳动进行;机器生产是使用机械化劳动,规模不同。通常手工工场的规模要小于机器生产;手工工场是大机器生产的过渡形式;

①生产规模:手工工场规模小,机器大工厂规模大。

②生产技术:手工工场局限于手工技术,机器大工厂技术成熟。

③生产方法:手工工场分工少,机器大工厂采用标准化流水线作业,分工细致。

④管理制度:手工工场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管理制度比较自由,受农时影响大。机器大工厂恰好相反,工厂有集中的生产场所,生产纪律和严格的管理制度。

社会主义:指科学社会主义。②指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是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夺取政权后产生的。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页1155。

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期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学说。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之一。(页746)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也称“乌托邦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前出现的一种向往理想社会而带有空想性质的社会主义学说,最早见于16世纪英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盛行于19世纪初,以法国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欧文为代表。空想社会主义者猛烈地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的黑暗腐朽,提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主张和设想,如消灭雇佣劳动,消灭城乡对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妇女解放等。但空想社会主义以唯心史观为基础,不懂得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反对政治斗争和暴力革命,幻想通过宣传教育来感化资产阶级,争取有产者的同情和帮助,并通过示范试验,和平过渡到理想社会。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逐步失去了其进步意义。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程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页203。

空想社会主义:也叫乌托邦社会主义,是指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前出现的带有空想色彩的社会主义学说。它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而出现。19世纪初,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开始显现,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因而盛行。以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为主要代表。他们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的一些积极主张和设想,首次将社会主要作为新生的社会体系而提出。未能阐明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本质,未能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是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安立艳:《高中教材·考试知识·资源库·历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页81。

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以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在理论上致力于社会制度的分析。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一种“历史谬误”、“人世间的祸害”,必须尽快代之以最好的社会制度。他们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辛辣批判,包含着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浪花。但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这种时代的局限性说明,空想社会主义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页213—214。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主张依靠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实行无产阶级革命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从而建立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学说。马克思提出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也叫科学共产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页735。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他们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总结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部分而创立了共产主义学说。它阐明了一系列问题:无产阶级为推翻资产主义,建立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历史作业;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形式;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斗争的战略和策略;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高速度进行社会建设的规律;共产党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无产阶级国际;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消灭、国家消亡的条件;等等。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科学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内容。科学社会是世界无产阶级斗争的有力思想武器,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南。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程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页203。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继承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从此,这一伟大的学说便成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揭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页214。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者认为,金银是至高无上的,它代表真正的财富,国内贸易不能增加金银,所以应扩大贸易顺差,从他国获取金银。如何取得贸易顺差?简而言之,就是奖出限入。一方面,对出口商予以补助,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使其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另一方面,对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让进口商获利甚少或无利可图,迫使他们放弃进口。采取这些措施,国家会受益匪浅,不仅可维持王室和政府的开支,改善民众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这代表着更多的舰队、更广阔的殖民地、更大的市场和更丰厚的利润,在这个“良性循环”中,国库会日益殷实。(页87)

自由主义:1776年,亚当·斯密(1723—1790)发表《国富论》,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反对国家对经济的任何干预,主张经济自由放任,实行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以及劳动、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他认为只有在自由经济条件下,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才能迅速推动财富的积累。亚当·斯密创立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大卫·李嘉图进一步提出,通过积累资本、更新技术和机器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手段。这些成为英国近代经济思想的基石,是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的理论基础,保证了资本安全、自由流动和增值,用市场经济发展实现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选择,确立了发财赚钱的社会价值观。(页95)

——朱汉国,马世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

1、定义:流行于16—18世纪的欧洲,主张通过国家力量推动国际贸易朝着有利于本国方向发展的思想及其实践。

2、重商主义特点:

A、追求国富国强的双重目的,其中国富从属于国强;

B、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寻求有利的贸易顺差;

3、具体措施

A、鼓励勤劳,反对懒惰;限制原材料出口,发展原材料加工和初级产品精加工;引进新工业,鼓励外国熟练工人移居本国;

B、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以便降低需求,增加出口;

C、对外实行关税壁垒,限制外国商品流入;对内取消关卡,鼓励货物自由流动;

D、支持商人和商人公司在海外的发展;支持对本国有利的海盗活动;

——摘自《地理大发现和欧洲经济社会变革·新市场与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学术讲座)

重商主义与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与工业上的垄断地位相适应,英国在19世纪中叶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过去,英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重商主义政策。17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实行的“航海条例”、“列举商品法”、“主要商品法”以及1815年开始颁布的“谷物法”都体现了重商主义政策。这个政策是完全为英国大商人、大船主及大地主的利益服务的,局部也是为了保护英国的工业(如“列举商品法”及“主要商品法”)。但是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力量愈益强大,于是上述重商主义政策就越来越不适应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了。……英国不但在本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而且也要求外国实行这个政策,以利于英国的商品畅销世界。而强迫外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是与其炮舰政策分不开的,即英国统治集团不惜发动侵略战争打开外国的大门。如1840年对中国发动的鸦片战争,1854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6年发动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等等,都是这一政策的体现。

自由贸易政策在表面上是平等的,实际上是极不平等的。因为,英国的廉价商品会挤垮工业落后国家的商品。英国推行的自由贸易,只能加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手工业者及农民的破产,摧残它们的民族工业。

——吴于厪,齐世荣:《世界代史》(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页68

给TA赞助
共{{data.count}}人
人已赞助
综合资料

“工人”、“工人阶级”、“无产阶级”、“无产者”

2024-12-23 14:09:24

综合资料

深度解读:中央各类重要会议有何不同

2024-12-23 16:16:3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