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同志们:
作为一名市委办的“老面孔”、综合一处的“新成员”,今天我想用“三个问”,向大家作个交流汇报。
01 第一个“问”,是一句“反问”
2024年,是我到市委办工作的第10年。一天周末,突然心血来潮写了一篇公众号,名字叫《文字的力量》。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是“我对文字,一直存有敬畏”,主要回忆了自己在文字岗位上的体会与感悟。
文章发出来得到一些评论,有点赞的、有感慨的、有共鸣的,但记忆最深的是一位网友的反问:既然敬畏文字,为什么还有错别字?我慌忙把文章重读一遍,果然有个很低级的错别字。
这句评论如同一盆冷水,让我瞬间清醒:摧毁一个宏大的构建,仅需一个微观的细节。没有“精准、精细、精确”作地基,文字写得再好,也只是把高楼建在了沙滩之上。
02 第二个“问”,是一句“疑问”
去年5月,我转岗到综合一处。当时内心十分忐忑,反复问自己一句话:我行不行?因为我知道,从二处到一处,不是从7楼到8楼的场所之变,也不是从几个条线到全市全局的领域之变,而是一场全新的征程与挑战。
岗位调整后,主任找我谈话,提完工作要求后,最后对我讲了一句话:只要肯干,你肯定行。这不正是那句自问的答案吗?与其纠结于行与不行,不如甩开膀子干起来,行动自会证明,结果自会说话。
03 第三个“问”,是一句“追问”
到一处后,我起草的第一个材料是投洽会致辞。作为第一篇作业,自己当然全力以赴,打磨修改多次后交给分管主任审阅。在我汇报完起草思路之后,分管主任问了一句:还有更好的想法吗?
此后两天时间里,每改完一稿我都先问自己一句:这有没有更好的?在一次次的追问中,稿子最终得到了领导的认可。这件事让我深刻认识到,自认为“已经可以了”,其实往往只是工作的开始。
还有没有更独到的观点?还有没有更精炼的表达?还有没有更生动的例子?还有没有更高效的转化?我们对自己的每一次追问,慢慢都会转变为一次精进、一次跃迁、一次蜕变。
凡是问题皆有答案。反问的答案是“尽精微而致广大”,疑问的答案是“让行动自己去说话”,追问的答案是“一步一步逼近完美”。一切答案皆靠实干。新的一年,我将全面对标书记对办公室提出的“当好奔跑的发动机”的指示要求,坚决落实室务会议各项部署,踊跃投身实干争先主题实践,以实干作答、用实绩说话,努力在高质量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新征程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