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文写作而言,积累是一项基础性工程。正如平地建高楼,要建得高,建得美,建得牢,直至成为精品佳构、惊世之作,就离不开建筑师匠心独运的设计、长年累月的积淀、博采众长的学习和锲而不舍的追求。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公文写作上,“一步到罗马”的捷径是不曾有的,今后大抵也不会有。俗谚云:一口吃不成胖子。即使侥幸成为“胖子”,也注定会营养不良,或每每“心中发虚,底气不足”。
公文写作就像慢火煲汤,急不得。这就要求我们要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来,看得清方向;要始终睁着一双眼,善于发现;竖着两只耳,学会倾听;握着一支笔,勤于记录;亮着一颗心,装下世界。只有如此,我们的写作之路才会“泠泠有声,嘤嘤成韵”。
初到机关、企事业单位,思想的积累、知识的积累、业务的积累、语言的积累、写作经验的积累等,对我们而言,都是甚为紧迫的必修课,必须样样拿得起、放得下、抓得实。其中,思想积累是统帅,知识积累和业务积累是保证,语言积累是前提,而经验积累是不竭的动力源,推动着我们的写作实践不断实现蜕变和飞跃,一步步地向更高境界挺近。
总的来说,有“积累十法”:
(一)听。听领导讲,这是最重要的来源。听会议,听同行讲,听电视广播,听专家讲。
(二)思。要养成每天思考、事事思考的好习惯。有心人,天不负。怕只怕我们不关注,面对火热沸腾的生活,如果我们熟视无睹、充耳不闻就坏了。写文章的人一定要敏感,正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似的情动于衷,我们倘若有了这份敏感,有了这个关注,灵感就会时时伴随我们。我认为,文字工作者的辛苦就在这里。
(三)看。也就是观察。就是善于看问题、看规律、看重点、看特色、看细节等。
(四)读。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习吸收的过程。我们既要兼顾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文字工作者既要乐于做杂家,又要善于做专家。我们大致要读的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重要文件、报纸杂志等,以便于我们了解更大范围的动向、社会背景等;二是上级政府的相关会议报告、文件、领导讲话稿等,如此写公文才能找准定位和方向,针对性才更强;三是业务各条线的材料,多多益善;四是相关的研究性文章,有助于深化我们的理解,填补我们思维的空白;五是相关的政策法规性文件;六是本部门本行业的历史沿革、文献资料等;七是相关的经验性文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五)谈。就是与领导、与同事、与专家、与社会大众等社会各方面的人聊天,从中汲取有益营养。
(六)问。比如,我们要写一篇关于改进免费单车服务和管理的报告,为了突出针对性,就必须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七)搜。一是搜集相关的书籍报刊资料;二是搜集业务经验材料;三是搜集同行的好文章;四是搜集行家评改的资料。搜的途径有很多,一是买;二是网上下载;三是向别人要;四是到档案馆查阅复印;五是拍摄图片资料。
(八)记。一是用脑记;二是用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看到的好东西摘抄下来,最好能分门别类。
(九)写。写是一种最好的积累,包括“奉命”写作,也包括兴趣写作。
(十)干。“实践出真知”,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会得到不一样的知识和思考。
有朝一日,当不曾停息的积累在我们的脑海里垒成巍巍高山、汇成滔滔江海的时候,我们的“登山之途”、“朝圣之旅”便不再只有“蹚水过河”的“双腿”可以凭依。悄无声息间,我们由无名小卒向文章圣手加速换挡的马达,霎时已响彻“绿草如茵的山谷”。
来源: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 房立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