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本明史著作推荐(下)

  为喜欢明朝历史的读者推荐100本明史类著作。整个推荐分为两部分:前50本为今人著作,比如《南明史》;后50本为古人著作,比如《明实录》,这个类别里面也包括今人整理的史料。整个推荐内容比较长,所以分两期出。

  前50本书的链接在这里:https://learn.szsyw.cn/1930.html

  1、《明实录》

  明实录可以称得上明朝史料之母,虽然历来对于《明实录》的非议很多,但这并不妨碍它在明史史料之中的地位,现在《明实录》有了标点版本,阅读起来也较以前容易很多。如果你要问那些通俗著作是如何写出来的,比如《明朝那些事儿》,其中大部分的内容都是来自于《明实录》。

  2、汪楫《崇祯长编》

  官修《明实录》中是没有《崇祯实录》的,而《崇祯长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崇祯实录》缺失的一种补充。《崇祯长编》现存六十八卷,该书仿造明实录体裁,以崇祯帝活动为中心,按年月详细记述崇祯朝时事大要。前六十六卷﹐起自天启七年(1627)八月,止于崇祯五年(1632)十二月。后二卷起自崇祯十六年十月,止于十七年三月。也就是说从崇祯六年到崇祯十六年九月是遗失了的。

  3、张廷玉等《明史》

  赵翼曾说:

  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明史》的规模仅次于宋史,但其行文简洁,数量多却并不显杂乱,反而条理清晰,井然有序;同时材料翔实、涵盖面广,事无巨细,均有涉及,比如新辟《流贼传》,是以前没有的。

  现在市面上也有了简体横版,阅读起来也很方便。

  作为一名明史爱好者,没有买《明实录》很正常,毕竟挣钱不易,但没有一套《明史》那就说不过去了。

  4、夏燮《明通鉴》

  明朝的编年体并不少,夏燮《明通鉴》算是流传得最广的一种。因为这套书成书比较晚,是清末同治年间,所以能够大量吸收前人的成果,成为一部流传甚广的史书。

  全书96卷,90卷写明朝,8卷写南明。

  5、谈迁《国榷》

  谈迁在读史书之时,发现其中错漏之处甚多,萌生自己写一部明朝史书的想法。

  他用了五年时间完成了初稿。其后又不断修改,六易其稿,终于撰成了百卷400多万字的史书,并将其命名为《国榷》。而谈迁的《国榷》还没有全部完成,明朝就已经灭亡了。当时天下纷乱,谈迁又补齐了崇祯、弘光两朝的历史,这书这才显出了最终的样子。全书记叙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诞生,到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弘光政权灭亡为止的317年间的历史。

  但天有不测风云,谈迁修《国榷》一事外传之后,就有人觊觎着他花费20多年呕心沥血所获得的成果,竟然将其偷去,这一年是1647年,而谈迁为了写《国榷》已经整整花去了26年。

  谈迁此时已是53岁高龄,痛不欲生之际,毅然决定重写,他说:“吾手尚在,宁遂已乎!”。于是他又耗费4年时间完成新稿。为了搜寻史料,谈迁一直想去北京,但北京此时已经被清军占领,想去并不容易,1653年,义乌朱之锡任职弘文院编修,服满进京供职,聘请谈迁做文书工作,谈迁在这年闰六月同路从运河坐船到北京。丙申(1656)二月又从运河回到海宁。在北京住了两年半多,谈迁收获满满,收集了不少史料,最终将《国榷》定稿为104卷、约428万字。

  由于此书为直书,书中多有对满清不利的言论,所以被列为禁书,故而从未刊发,仅以抄本暗中流传,内容上也多有散佚。

  200多年后,已经是中华民国,有一位文人,他同样爱好抄书,边抄边校正,运笔如飞,一昼夜能抄二万四五千字。一生抄校 9 千余卷,堪称前无古人。此人就是张宗祥,他酷爱古籍,而《国榷》的重新问世,也是他一手为之。

  1925年,张宗祥开始收集《国榷》资料。首先,他找了海宁蒋氏“衍芬草堂”本过录。

  1927年,张宗祥寓居上海时,又拟借刘氏“嘉业堂”藏明历代实录进行校正,但“心实不安”。当时,上海商务印书馆打算选一些书印四部续刊,张宗祥便推荐了查继佐的《罪惟录》和谈迁的《国榷》。结果,《罪惟录》得以影印,而《国榷》因篇幅多,未能列入。

  新中国成立后,张宗祥到杭州任职浙江图书馆馆长,继续整理《国榷》。

  1954年,张宗祥得到《国榷》四明卢氏“抱经楼”抄本,同时还得到一个仅有崇祯一朝的抄本。内容上,逐步补全。

  1955年末,74岁的张宗祥终于校补出相对完整的《国榷》,前后历时长达30年。谈迁写《国榷》耗费30年,张宗祥搜寻、校对同样30年,岂非天意?

  张宗祥说:“谈先生有知,当不责予鲁莽也。”

  6、万斯同《明史稿》

  此书早于《明史》,其中很多内容都为《明史》收纳其中,因为万斯同本人在康熙十八年进入明史馆修《明史》。

  此书篇幅巨大,多达416卷。

  7、张德信,毛佩琦《洪武御制全书》

  朱元璋时期的典章制度对于整个大明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明史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讲,都是一个喜讯。全书收录了《御制文集》、《御制文集补》、《祖训录》《皇明祖训》《宝训》、《宝训补》、《御制大诰》、《御制大诰续编》《御制大诰三编》、《大诰武臣》,并做了校勘、标点,让我们读起来十分方便。

  8、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谷应泰这本书比《明史》还早80年,史料价值极高,已经是明史基础史料之一。现在很多人认为这本书是多人合力完成,只署名谷应泰。

  9、张岱《石匮书》

  张岱言:

  “第见有明一代,国史失诬,家史失谀,野史失臆,故以二百八十二年总成一诬妄之世界。”

  故而有此书。

  10、陈建《皇明通纪》

  这是明代历史上的第一部通史,它产生于危机四伏的嘉靖时期。明代的史学在万历、天启、崇祯时期开始兴盛,这本通纪也算是开山之作,影响了无数后来者的作品。

  11、朱国桢《皇明大事记》

  虽然名为“大事记”,却是名副其实的纪事本末。全书五十卷(原书缺卷四十三、卷四十五、卷四十八),按照时间先后,设定大事的题目,叙述其本末。

  12、何乔远《名山藏》

  明朝纪传体史书,全书37记,109卷,记明初至明隆庆朝事迹,偶叙及神宗朝。

  何乔远为撰写此书前后花费二十余年,仍未定稿,他曾这样说:

  此稿犹未定。吾每喜阅者任意删改。虽未必尽合吾意,然再阅到此,合则从,不合则否,不轻意放过矣。

  13、《大明会典》

  《明会典》是明朝人自己记录本朝典章制度、法令的一部大合集,由于其内容详实,故而也是一大部头书籍。

  明朝曾经前后数次修撰《大明会典》,故而也有了不同的版本,比如:弘治、正德、嘉靖、万历等不同版本,由于这是明朝当时人修撰而成,所以其内容详实且真实的反映了明朝各时期的典章制度,故而其史料价值极高。

  14、陈子龙等:《皇明经世文编》

  《皇明经世文编》是一部明代文章的总集,全书共五百零四卷,补遗四卷,搜集了明代五百家的作品,全书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兵饷、马政、边防、边情、火器、贡市、番舶、灾荒、农事、治沙、水利、海运、漕运、财政、盐法、刑法、钱法、税法、役没、科举等各个方面,都是有关治国的方针政策的实用之学。

  此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例如徐学聚的《报取回吕宋囚商疏》,说出了当时吕宋惨杀华人万余人的惨状;余子俊的《添设将官事》,宋懋澄的《东征纪略》,记载了明王朝与建州女真族之间的战事;周忱的《与户部诸公书》,指出苏松户口流亡的严重性,并以太仓为例,批评了当时的弊政等等。

  15、陆容:《菽园杂记》

  陆容是成化二年(1466年)的进士,在兵部任职方郎中,终居浙江右参政。

  他把自己为官的见闻以及见到的一些事情用笔记的方式记录下来,每一条的内容并不长,但内容丰富,涉及了内政、宫廷、边疆、风俗等,很多内容为他书所不见。

  16、李贤:《天顺日录》

  李贤这本书并不厚,约6万多字,主要描绘了英宗天顺朝的一些事情,是了解天顺朝的必读书目。 其中包括曹石之变等等。其中李贤记录,英宗在天顺朝已经完全变了一个人:他勤于政务,很少休息;处理事情更加老辣沉稳,已经完全不是正统年间的英宗了。

  17、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明代的也是笔记很多,《万历野获编》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该书的记述起于明初,迄于万历末年,包括明代典章制度、人物事件、典故遗闻、阶级斗争、统治阶级内部纷争、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山川风物、经史子集、工艺技术、释道宗教、神仙鬼怪等诸多方面,尤详于明朝的典章制度和典故遗闻。此书的内容相较于《菽园杂记》、《谷山笔麈》更为丰富,很多内容读起来都甚为有趣,是一部易读且有趣的笔记。

  18、刘若愚《酌中志》

  刘若愚是一名太监,17岁入宫,魏忠贤倒台之后,他也被牵连入狱,他在狱中写下这本书,想要为自己辩解。

  因为刘若愚的经历与独特视角,以及不同于文人的写作思维,让《酌中志》成为一本十分独特的书。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其他书籍看不到的一手资料,比如书中记录太监们如何读书、学习以及接受惩罚;比如什刹海冰上“拖床”,端午龙舟、岁暮驱傩,以及日食月食来临时打鼓救护之类的风俗;再比如关于魏忠贤的一些恶行等等。

  19、王世贞:《弇山堂别集》

  王世贞曾说:“国史之失职,未有甚于我朝者也。”他认为明代的史书失实,有的是记载无所考而不得书,有的是有所避讳而不敢书,有的是由于笔者有个人的好恶。所以王世贞在本书中的叙述,都是经过他认真考证核实之后写出的。

  《弇山堂别集》内容广博翔实,可以说它是部史书,更可以说它是一部小百科全书,书中记述了典章制度、朝臣事迹、人物轶事、民族关系、农民起义、重大战役等等诸多内容。

  此书之所以名为“别集”,王世贞自己有解释“名之别集者何?内之无当于经术政体,即雕虫之亦鴲与焉,故曰别集也。”

  20、谢肇淛:《五杂俎》

  谢肇淛是个爱好游山玩水之人,入仕后,历游川、陕、两湖、两广、江、浙各地所有名山大川,所见甚广。

  该笔记系作者依据其读书心得与宦游四方见闻写成,主要记述明万历以前的社会情况。

  比如他如此记录京城乞丐:

  京师谓乞儿为花子,不知何取义。严寒之夜,五坊有铺居之,内积草桔及禽兽茸毛,然每夜须纳一钱于守岁者,不则冻死矣。其饥寒至极者,至窖干粪土而处其中,或吞砒一铢。然至春月,粪砒毒发必死。许一年冻死毒死者不下数千,而丐多如故也。

  作者在书中预料到了女真未来的强大,并建议明王朝早做准备。所以此书在清朝时期被列为禁书。

  21、严从简:《殊域周咨录》

  此书是研究明代对外关系史和少数民族史极为重要的史料。全书共24卷,按地理方位分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东夷:朝鲜、日本、琉球、

  南蛮:安南、占城、真腊、暹罗、满剌加、爪哇、三佛齐、浡泥、琐里、苏门答剌、锡兰、苏禄、麻剌、忽鲁谟斯、佛郎机、

  西戎:吐蕃、拂菻、榜葛剌、默德那、天方、哈密、吐鲁番、赤斤蒙古、安定、阿端、曲先、罕东、火州、撒马儿罕、亦力把力、於阗、哈烈

  北狄:鞑靼、兀良哈。

  东北夷:女直。

  因为书中将女真视为东北夷,所以在清朝被禁。

  22、于慎行:《谷山笔麈》

  记述了明朝万历以前的典章、人物、兵刑、财赋、礼乐、释道、边塞诸事,考溯精当,纤悉具备。为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不可多得的史料,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条一条都是分开的,读起来也相对轻松,不喜欢的内容跳过也无大碍。

  23、朱国祯:《涌幢小品》

  朱国祯担任过大学士,能够接触到很多稀有资料。他这部笔记内容涉及甚广:朝章典制、政治经济、徭役、仓储备荒、清军勾补、冶炼技术、社会风俗、人物传记,都有记录。

  24、张萱:《西园闻见录》

  张萱本人的著作颇丰,但留下来就只有这部《西园闻见录》,是他耗费二十余年而成,共计107卷。书中所录材料上起洪武,下迄天启,涵盖了明朝250余年的历史。此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交通、法律、,教育、民俗等诸多内容,可以称得上是一座明代史料的宝库。

  25、李清《三垣笔记》

  “垣”的本意是指墙,也有官署的意思,“三垣”就是指三个衙门,是李清工作过的刑、吏、工的三个衙门,这部书实际上就是作者在三个衙门工作的见闻笔记。

  由于书中的内容都来自于作者的所见所闻,所以真实可信,甚至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讲述崇祯的多疑时,这样记载:

  予为刑垣时,见言路诸疏以四日下,间改票亦六日下,及此番入垣独异,或数月,或半年一年。尤可异者,督抚或请兵饷,或补官,皆中阁。又北兵已退半载,而边臣诸告急疏犹续下传者,以为北兵再至也。

  在讲述明朝朝政的混乱时说:

  予为刑垣时,见言路诸疏以四日下,间改票亦六日下,及此番入垣独异,或数月,或半年一年。尤可异者,督抚或请兵饷,或补官,皆中阁。又北兵已退半载,而边臣诸告急疏犹续下传者,以为北兵再至也。

  在讲述左良玉的桀骜不驯时,这样写道:

  杨阁部嗣昌出视师,九调良玉兵而九不至,嗣昌怏怏死。

  26、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明夷待访录》是一部跨越时代的书,是配得上“思想”二字的书。当我第一次读这部并不算厚的书之时,那种震撼,至今犹记。你能想象一个明末清初的人口中说出这样的话:皇帝是天下最大的祸害。

  书中“待访”二字意思是等待后世的人或者君主来采纳这部书的观点。而后世对这部书确实是大为推崇。

  梁启超曾说:

  梨洲有一部怪书,名曰《明夷待访录》,这部分是他的政治理想。从今日青年眼光看去,虽象平平奇奇,但三百年前——卢梭《民约论》出世前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

  谭嗣同对此书的推崇更是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孔教亡而三代以下无可读之书矣!乃若区玉检于尘编,拾火齐于瓦砾,以冀万一有当于孔教者,则黄梨洲《明夷待访录》,其庶几乎!

  27、查继佐:《罪惟录》

  有好事者说查继佐是金庸的先祖,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但《鹿鼎记》中确实有关于查家的描写。《罪惟录》,原名《明书》,是明末清初查继佐撰纪传体史书,为明朝—南明史事的纪传体史书。

  查继佐为了写这本书前后花了29年的时间,但是还没有来及校订,就发生了庄廷鑨案,查继佐北牵涉其中。所以这部《罪惟录》的内容上混乱,而且有虫咬鼠啃的情况,后来的藏书者根本不敢拿出来示人,一直偷偷藏在夹墙里,直到清朝灭亡之后才与世人相见。张宗祥(对,就是那个校订《国榷》的张宗祥)耗费心力,多方收集,加以校订,在历史的烟海里消失了200多年的《罪惟录》才得以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28、郑晓:《今言》

  郑晓的《吾学编》按照正史的体例写了明初至正德年间的历史,而《今言》可以认为是对《吾学编》未记载的内容进行一个补充,记载了洪武至嘉靖180多年间国政朝章, 兵邦戎计。由于郑晓本人曾在多个部门工作,担任过副都御使、尚书这一级别的高官,所以熟知国家情况,能够接触到很多关键的信息,故而他的《今言》有着很高的价值。

100本明史著作推荐(下)

  

  29、《明清史料》

  这是一个大部头史料,根据明清两代内阁大库所藏档案编辑而成。辑录了明清两代自明隆庆元年(1567)至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近二百年间形成的一万零三百余件官方档案史料,其中包括敕谕、诏、诰、奏疏、题本、揭帖、塘报、图、单以及内阁各项档案和外交文书等。其内容多是关于明末辽东战争、农民战争,清初社会各阶层的抗清斗争以及关于郑成功的史料,是研究明清之际历史的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30、《中国明朝档案总汇》

  全书101册,均为明代官方的档案资料,其中中国第一历史档馆编纂馆藏明档88册,辽宁省档案馆编纂馆藏明档13册。时间跨度上从洪武到崇祯,贯穿整个明朝,内容上主要涉及军事、经济、民生等多方面,其中尤以军事为多,可见明朝边防在朝政中的重要地位。

  其档案并未加以整理,大多是直接印原档案,所以读起来很费功夫,但是由于其中信息量巨大,又是第一手资料,所以仔细阅读,可以从中发现大量的珍贵史料。

  31、薄音湖、王雄编辑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放在这部书上最恰当不过。整个汇编收集了大量蒙古与明朝关系的史料,有土木之变中英总身边侍卫的资料,也有接回英宗使者的详细记录,有俺答汗求贡的记录,更有明朝内部关于是否接受求贡的激烈争论。整部汇编对于蒙汉之间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但比较奇怪的是汇编是跳着出的,中间似乎缺失了几本,甚为奇怪。

  32、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

  《李朝实录》记载了朝鲜王朝始祖太祖到哲宗的25代472年(1392-1863)的历史,全书达到惊人的6400万字。

  吴晗从30年代开始,耗时近30年,抄录了《李朝实录》中有关中国的史料。80年代,《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一经出版,就成为重要的史料引用来源,为明清史与中朝关系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33、熊廷弼《按辽疏稿》

  《按辽疏稿》是熊廷弼于万历三十六年至三十九年巡按辽东时的奏稿,当时正值明代晚期,民族矛盾日趋紧张,后金随时侵犯,疆宇不宁。熊廷弼是明末辽东无法忽视的人物,他三次入辽,故而他的奏稿可以反映出明清双方之形势,以及双方在辽东的应对策略。

  34、《满文老档》

  《满文老档》的重要性无需再言,全书记事起于明万历三十五年(清天命前九年,1607年),迄于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1636年),记录努尔哈赤、皇太极与明朝抗衡等事,其史料原始,记事广泛,内容丰富,尤其是很多史料为清入关以后官撰史书所不载,甚至相对于实录也有着更高的价值。

  35、《清实录》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实录,内容详实,对于研究明朝同样重要。如果将《清实录》对照着明朝的史料,可以看出很多端倪,谁在说谎,谁在掩饰,一对即可知晓。

  36、程开祜《筹辽硕画》

  编年体史籍,全书46卷。主要内容记万历四十六年 (1618)至泰昌元年(1620)有关辽东地区问题的奏疏。其所记录的年限虽然不长,但其内容均为第一手资料,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对于研究这期间的辽东事务,尤为重要。

  37、尹守衡《明史窃》

  此书成于崇祯年间,为纪传体史书。同时代的人对此书给予了高度评价,李贞《史窃序》言:

  二百年来,业班马者毋虑数十家,惟郑端简晓《吾学编》与吾邑陈明府建《通纪》为最,然近代事未之详也。余父执尹用平(即尹守衡)先生抱经世之志,而不获大售,袖经纶之手挂冠而归。

  38、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

  这是王在晋撰写的一部著名的军事著作,由于王在晋本人就是明朝辽东作战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他能够接触到的都是明朝的核心战略与机密,也使得这部书成为了解辽东战争的必读书目。

  本书在总略部分概述辽东的分野、区划、战略形势,以及辽东周边各民族的历史及与明朝的关系,作为明金战争的背景;正文部分按年月编排,历叙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努尔哈赤计袭抚顺至天启七年十二月明金战争相关事件,包括战守要略、朝廷决策、筹饷运饷、军队管理、方略争议等内容,引用了大量当时有关辽事的奏疏、邸抄等。

  39、焦竑《国朝献征录》

  又称《献征录》,其实就是一部人物传记,搜罗了从明初至万历中期,上至宗室贵族,下到民间一些名人的传记。全书多达120卷,由于久未重印,二手书市场上炒得很高。

  焦竑高中状元,但却对朝政不感兴趣,一生都扑在书上,所以也没当上什么高官,也就是翰林院修撰。由于爱书,很快他就成为了当时著名的藏书家,精通文献考据。其藏书之多:藏书两楼,五楹俱满。

  焦竑去世后,其后人将其藏书部分出售,但不零卖,而是打包出售,要价2000两,文人们纷纷前往,黄宗羲得知以后,也赶过去,但最后也未能购成。

  40、瞿九思《万历武功录》

  根据记载,瞿九思一生著作颇丰,多达20来种,但今天流传于世的就只剩下这本《万历武功录》了。此书花费3年时间而成,作为神宗皇帝五十寿辰的献礼。但书中的史料价值尤高,比如以列传形式记载了133位蒙古和女真首领的事迹,许多人物的活动不见于它书或它书记载甚略。

  41、《万历起居注》

  明初原本设立有起居官,每日记录皇帝的言行,到了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将其废除,估计是他不想让自己的所有的行动都全部被记录下来。

  万历时,有人建议重开起居录,为张居正所采纳,才有了今天的《万历起居注》。神宗本人也不喜欢起居注,根据《春明梦余录》记载:一日,神宗在回宫的时候讲了些“戏言”,回头一看,发现有史官在旁边,赶紧说:不要让那些写起居注的人知道,不然又要记录下来。

  42、毕自严《度支奏议》

  毕自严作为明末少有的财政专家,在大厦将倾之际,苦苦支撑。他原本计划厘清海内田赋,成《赋役全书》,但时局艰难,最终未能完成,于是辑成《度支奏议》一百十九卷。此为研究明末财政的必备之书。

  43、 文秉《烈皇小识》

  崇祯一朝没有官修实录,《崇祯长编》也十分简略,《烈皇小识》这样的书才会受到重视。全书写崇祯一朝之事,内容略显简略。文秉父子是那个时代文人的一个缩影,既想为国尽忠,却又力不从心,只能编史以寄托自己的心怀。

  44、冯梦龙《甲申纪事》

  这是冯梦龙收集的一部合集,全是共13卷,其主题都是关于明亡。其中程源撰的《孤臣纪哭》一卷、陈济生《再生纪略》二卷可读性最高,因为详细记录了李自成攻打北京、崇祯帝的最后时光以及李自成在北京拷饷等事。其中的记录细节很多,也可以一窥当时的情形。当时人赵士锦也有一本《甲申纪事》,其中详细记录了明朝和崇祯帝在亡国之时的窘迫,以及李自成在北京内的表现,而他本人也被拷饷。

  45、计六奇《明季北略》

  这本书最好的有两点,一是编年体,一是内容紧抓历史大事件。也是晚明史必读书目,这本书读完,掌握晚明史基本框架是没问题的。

  46、郑廉《豫变纪略》

  郑廉是一名读书人,他在年轻时被掳入农民军中,后来他根据回忆写下了这本关于农民军活动的《豫变纪略》。

  在这本书中,郑廉因为是亲历,故而提出了很多十分有见地的看法,比如序言里面分析农民军为何能够屡屡逃脱明军的打击,十分精辟。又比如,李自成为何在占领洛阳之后就迅速强大起来,郑廉是这样的记录的:

  向之朽贯红粟,贼乃藉之,以出示开仓而赈饥民。远近饥民荷旗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

  47、彭孙贻《流寇志》

  全书16万字,记载农民起义事,从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陕西白水王二聚众掠蒲州、韩城,止于康熙二年(1663年)十二月,郝摇旗、袁宗第战死,前后共三十七年。

  48、戴笠、吴乔《流寇长编》

  此书记载的时间跨度上和《流寇志》基本一致,又名《怀陵流寇始终录》全书记事起于天启七年(1627)八月明思宗朱由检即位,止於清康熙三年夔东十三家失败,讲述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全过程。

  49、李天根《爝火录》

  南明史必读书目,全书32卷,约75万字,记载了南明福、潞、唐、桂、鲁诸王起事抗清,到康熙元年(1662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鲁王薨于金门间19年发生的历史事件。另有附记一卷,记载了康熙二年(1663年)至二十九年(1673年)郑成功及其后人在台湾的诸多事件。

  “爝火”二字,爝火即是小火的意思,从字面上来,似乎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意,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作者在序言里说:

  名「爝火」者,深慨夫三王臣庶以明末余生窃不自照,妄想西升东坠,速取灭亡,为可哀也!

  也就是说:南明的复辟就如同那小火苗一样,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性!我实在难以接受作者的这个解释,既然是不可能成功的小火苗,那还写它干嘛?

  50、徐鼒《小腆纪传》

  徐鼒一生著作颇丰,此书是他参考前人有关史书60余种,兼及诸地方志和诗文集,于咸丰十一年(1861)写成。该书起自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李自成农民军进入北京、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终于康熙二十一年(1683)台湾郑氏政权归顺,以编年体记载其间40年史事。由于作者写作之时,清朝的统治已经200多年了,作者身为清人,书中自然也以清朝为正统。此书算是南明史的集大成之作。

  51、吴伟业《绥寇纪略》

  原名《鹿樵纪闻》,记述崇祯元年陕北各股义军初起至明亡之事。全书采用纪事本末体例,各卷以三字为标题,依时序排列。分为渑池渡、车箱困、真宁恨、朱阳溃、黑水擒、谷城变、开县败、汴渠埝、通城击、盐亭诛、九江哀、虞渊沉等十二卷,是研究明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史籍之一。

  此书成于顺治九年(1652),因为成书较早,成为后来许多著作的史料来源,《明史》的“李自成传”多采用本书,徐鼐《小腆纪年附考》、查继佐《罪惟录·李自成传》、冯甦《见闻随笔·李自成传》、陈鹤《明纪》亦多采此书。

  52、彭遵泗《蜀碧》

  我是川人,对于蜀中之事有着天然的情感。关于张献忠在四川的行动,有很多文献可查,如《五马先生纪年》、《圣教入川记》、《烬余录注》、《荒书》等等。而《蜀碧》是其中集大成者,虽然此书不是第一手文献,但是搜罗20多种材料而成,算是记录比较全的一部。

  鲁迅在评此书时说:这是

  “讲张献忠祸蜀的书,其实不但四川人,而是凡有中国人都该翻一下的著作……《蜀碧》,总可以说是够惨的了。”来源:无心镜

给TA赞助
共{{data.count}}人
人已赞助
明史

100本明史著作推荐(上)

2025-4-25 8:43:03

写作方法论

述职报告中的数据运用艺术与说服力提升

2024-12-25 14:28:2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