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和社会治理领域,经常会流传这三种提法:两新、四新、三新。本文现作一梳理。
两新,是“两新”组织的简称,通常指的是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
新经济组织主要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包括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新社会组织主要指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
“两新”组织一说,有不少年了。它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变迁,而涌现出的新型组织形式。
在党建和社会治理领域,提及两新,重在强调党对新兴组织和领域的领导覆盖,以及社会治理的整合。
因“两新”组织活跃于传统国有经济和行政体制之外,通过党建覆盖和参与社会治理,如设立企业党支部、选派党建指导员等,能有效地加强对其政治引领。
四新,是“四新”领域的简称,通常指的是新领域、新业态、新阶层、新群体。
自前些年起,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变革而快速崛起的新兴领域,成为加强党建和社会治理的重点方向。
四新这一概念,与两新(即“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密切相关,但在两新的基础上,也聚焦了新群体和新阶层,体现了对时代变革的适应性治理策略。
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变革的大背景下,新经济形态催生了大批非传统劳动者,如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络主播、网约车司机、自由职业者等。
这些群体存在着劳动关系松散、流动性强、社会保障不足等特点,他们的需求和声音也应当被看见、被听见。
四新的提出,顺应了社会需求。
三新,是“三新”领域的简称,通常指的是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
近年来,三新提得比较多,也成为党建和社会治理重点聚焦的领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
这是报告中,“十五、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内容,作为“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一个具体要求。
“三新”领域党建的大背景,是经济与社会的持续深度转型。数字经济和共享经济重塑了就业形态,而传统治理模式难以覆盖“零工经济”“平台经济”等新领域。
同时,新媒体和算法推荐技术的应用,加剧了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使得在社会领域,亟需加强网络空间治理。
而与此同时,新就业群体的权益保障,也是社会治理中需要考量的因素。
总之,从两新到四新,再到三新,体现了从单纯的组织覆盖,转向人群凝聚和空间治理的跃迁,也体现了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和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党建和社会治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