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概念与依据
1. “三会一课”的定义与功能
“三会一课”是党的基层组织生活的基本制度,包括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和党课。其核心功能在于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员教育管理,保障党组织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政策依据:
《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第十条明确规定:党支部党员大会是党支部的议事决策机构,由全体党员参加,一般每季度召开1次。党支部委员会会议一般每月召开1次。党小组会一般每月召开1次。
党课作为党员教育的重要形式,需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内容需结合党员思想实际和党的中心工作。
2. 主题党日的定义与要求
主题党日是基层党组织每月固定一天开展的集中性活动,强调主题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旨在增强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政策依据:
《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第十七条指出:党支部应当每月开展1次主题党日,贴近党员思想和工作实际,组织党员集中学习、过组织生活、进行民主议事和志愿服务等。
中组部相关文件明确要求主题党日需“突出政治功能,避免娱乐化、形式化”。
二、“三会一课”与主题党日的关系
1. 制度定位的差异性
“三会一课”:
功能定位:基础组织生活制度,侧重党内事务管理
形式要求:固定会议(讨论、学习、决策)
频次规定:按季度/月刚性执行(如支委会每月一次)
内容侧重点:理论学习、民主议事、党员发展等
主题党日:
功能定位:创新性活动载体,强化党员身份认同
形式要求:多样化实践(志愿服务、红色教育等)
频次规定:每月固定1天开展
内容侧重点:主题实践、思想教育、服务群众等
二者是党内政治生活的不同制度设计,功能互补但不可简单等同。
2. 允许部分融合的条件
根据《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第十条,主题党日可与“三会一课”统筹安排,例如将党课或支部大会融入主题党日中,但需明确区分属性并记录。
案例:
正向:某支部在“七一”主题党日中安排“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现场党课”,既完成党课任务,又增强活动感染力。
问题:将党小组会直接记为主题党日,未设计主题实践环节,属于形式化执行。
三、执行中的常见误区与规范要求
1. 混淆执行的典型问题
以主题党日替代“三会一课”:例如将每月主题党日作为支委会或党小组会的唯一形式,导致党内事务管理功能弱化。
内容娱乐化倾向:部分支部在主题党日中过度开展文体活动,偏离政治学习和党性锻炼的核心要求。
2. 规范操作的核心要点
时间安排:
主题党日不占用“三会一课”的法定频次。例如,若主题党日已包含党课,仍需确保本季度其他党课的独立开展。
内容设计:
主题党日可包含“三会一课”内容,但需突出主题性(如“乡村振兴调研+支委会部署”);
避免将行政会议、业务培训等非党内活动纳入主题党日。
记录要求:需在会议记录中明确标注活动属性(如“主题党日+党课”),并分别存档备查。
四、常见问题解答
1. 党员因故缺席主题党日或“三会一课”如何处理?
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第二十条,对缺席党员应及时补课,并记录在册。例如通过“送学上门”、线上学习等方式落实教育责任。
2. 领导干部如何参与双重组织生活?
党章规定党员领导干部需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支部的“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不得以工作繁忙为由长期缺席。实践中需避免“身份错位”,即领导干部不得在组织生活中作指示、提要求,而应参与讨论和批评。
3. 党小组会是否必须每月召开?
根据《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第十条,党小组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但党员人数较少的支部(如不足7人)可不设党小组,相关职能由支委会直接承担。